從“供不應求”到“供大于求”,曾經“一芯難求”的全球半導體行業出現四年來的首次萎縮。近日,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(WSTS)宣布,2023年的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萎縮4.1%至5570億美元。多家研究機構發布的數據也印證了半導體行業“凜冬將至”的趨勢,Omdia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,今年第三季度全球DRAM 銷售額環比下滑29.8%;TrendForce早些時候預測,2023年全球服務器芯片的發貨量下降2.8%。
市場的萎縮預示著此前極度火熱的半導體市場開始進入“冷靜期”。根據WSTS的數據,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增長了26.2%,今年春季,該機構預測2023年的市場增長率為5.1%,但8月下調至4.6%,此次發布的預測數據相較于上次又有大幅下降?!巴虾笸取钡闹饕谴鎯π酒?,WSTS預計,存儲芯片的市場規模將萎縮12.6%。日經中文網的報道也證實了這一點,半導體存儲器之一的DRAM正在降價,作為指標的DDR4型8GB產品11月的大宗交易價格比上月下跌12%。
這種衰退不僅體現在預測數據上,也體現在半導體企業的財務數據上。據日經中文網報道,存儲器企業西部數據財報上出現96%的最終利潤下降,三星電子的半導體部門營業利潤下降49%,臺積電將2022財年設備投資減少兩成,英特爾2022年7—9月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減少20%……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帕特·基辛格表示,需求減少的影響超出預期,正在波及電子產品的整個供應鏈,宏觀經濟的走勢難以預料,市場的前景也很嚴峻,英特爾將為更深的低谷做好準備,計劃在2025年之前最多每年削減100億美元成本。
分析認為,2023年半導體市場的萎縮比2019年市場出現負增長所產生的影響要更嚴重。由于半導體的制造需要數個月的周期,且在許多行業中都有廣泛應用,因此半導體行業的需求被看作經濟發展的先行指標,是全球經濟的“體溫計”,如果半導體行業發展放緩,釋放的可能是全球經濟衰退的信號,并可能對經濟發展產生直接影響。
多重原因造成了全球半導體行業迅速“踩剎車”,但根本原因還是供需的不對稱。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創,讓需求端萎靡不振。一方面,個人終端如智能手機、筆記本電腦市場持續低迷。IDC發布的數據顯示,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依然面臨嚴峻的形勢,預計2022年出貨量同比下跌9.1%;Counterpoint預計2023年上半年手機市場表現將繼續低迷;Strategy Analytics稱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創下20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。個人智能終端需求的放緩對半導體行業顯然是不小的沖擊。
另一方面,業績惡化的IT巨頭開始采取措施控制對數據中心的投資。據外媒報道,由于廣告等收入來源急劇減少,運營數據中心的IT巨頭業績一蹶不振,微軟、亞馬遜等多家企業今年第三季度的設備投資額同比僅增長20%,與增長幅度超過30%的2021年相比增速明顯放緩。設備投資的抑制也勢必體現在對半導體的需求上。
與此同時,四年前的全球性“缺芯”浪潮讓有條件的半導體企業想方設法增加產量,讓沒條件的企業創造條件也要“殺”入半導體行業,最終導致產能過剩的現狀。此前,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供應鏈不穩定讓半導體企業體會到切膚之痛,不惜代價增加庫存。隨后,在多國政府提供補貼、采用政策手段刺激經濟復蘇的背景下,各半導體企業啟動了大規模投資,半導體產能明顯增加。在大量存貨面前,大型廠商已開始抑制產量,美國美光科技宣布存儲芯片整體減產兩成,鎧俠株式會社宣布NAND型存儲芯片減產三成,“去庫存”成為行業的共同目標。但由于這一目標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,因此半導體價格的走低仍將持續一段時間。
不過,行業也不必過分悲觀。WSTS的數據顯示,從細分領域來看,模擬芯片、傳感器和邏輯芯片的規模增速仍能保持兩位數百分比。此外,下滑趨勢也意味著半導體行業結束此前“芯荒”而導致的“囤貨”和大量資本、企業“亂入”的不健康發展狀態,從而進入供需逐漸均衡的自我調整階段。